Navigation for News Categories

新西兰年轻华人:“六四”历史不该被遗忘

6:33 4/6/2024
File - Chinese students shout after breaking through a police blockade during a pro-democracy march to Tiananmen Square, Beijing, May 4, 1989.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long been protected places for free expression without pressure or punishment. But protests over Israel's conduct of the war in Gaza in its hunt for Hamas after the Oct. 7 massacre has tested that ideal around the world. The crackdowns are reviving memories of student-led protests during the 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e Vietnam War and the pro-democracy demonstrations in Beijing’s Tiananmen Square. (AP Photo/S. Mikami, File)

1989年5月,中国学生在前往天安门广场的民主游行中冲破警方路障。 Photo: S. Mikami / AP

35年之后,"天安门事件"在中国仍然是一个不能公开谈论的禁忌话题。因为中国政府对信息的封锁和审查,不少当时还年幼或者尚未出生的人,甚至对此事一无所知。

而在距离中国甚为遥远的新西兰,一些华裔年轻人却在积极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对自我身份进行探索,并呼吁人们不要遗忘"六四"。

1989年6月3日晚至4日凌晨,中国政府动用军队,对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抗议学生和市民进行清场,终结了一场持续了近两个月的学生民主运动。

对于这次事件中的死伤人数,各方说法不一,从数百到数千甚至上万,至今没有定论。而之后,对"六四"事件的纪念活动,也以在世界其他地方以不同方式展开。

在奥克兰,市中心Symonds Street的圣安德鲁斯长老会教堂 (St Andrews Presbyterian Church)也立有一个"六四"纪念碑,此外,奥克兰和其他新西兰城市每年也会有"六四"图片展、烛光守夜等纪念活动。

华人Mia(化名)在新西兰出生的时候,这一历史事件已经过去了大约10年。而她听说这个事件,是在大学学习社会学相关课程的时候。

From NZ History: The Tiananmen Square memorial boulder, dedicated to the victims of the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was unveiled on the Alten Road frontage of St Andrews Presbyterian Church on 17 September 1989. The event was organized by two Chinese poets in exile, Yang Lian and Chu Geng, who had been in New Zealand at the time of the massacre, The stone represents the geographical shape of China. The plaque has texts in both Mandarin and English.

奥克兰圣安德鲁斯长老会教堂旁的"六四"纪念碑,上书"你们已无言,而石头有了呼声"。 Photo: RNZ

"对于我来说,令人震惊的是这件事被从中国的历史中抹去了,"她说。

"我是直到成年之后,才知道这件事……读大学时,我有些朋友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而当我问起此事时,他们都不知道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Mia说,她试图去寻找更多与该事件相关的信息,但是却感觉信息的来源很单一。而她从中国移民过来的父母,对此事也似乎并不关心。

"很难找到从中国人的视角来讲述的内容……从那个(西方)视角来看,这件事是错的。但是我也想了解我的父母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受。尽管他们那一代人正是当时进行抗议的那一代,但是对当时的(中国)政府,他们却并不感到困扰。"

她说,一些父辈或祖辈更关注的是如何让后代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对于她来说,"更好的生活"有着不同的含义。

"对于我来说,如何让这一生过得有价值很重要,"她说。"很多华人移民与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身份严重脱节,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重新建立联结,并且在一个非常多元的社会中感觉被看到和被认可。"

Mia说,她是在两年前在奥克兰的一次华人抗议活动上,才第一次为自己的华人身份感到骄傲。当时,人们在Aotea广场聚集,哀悼中国乌鲁木齐火灾的遇难者,并对中国政府严厉的新冠疫情管控政策表示抗议。

Protestors held white A4 paper as a symbol of defiance against censorship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2022年12月,人们聚集在奥克兰Aotea广场悼念乌鲁木齐火灾的遇难者,并对中国政府严厉的疫情管控政策表示抗议。 Photo: RNZ / Lucy Xia

"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同的华人形象。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悲哀,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我所熟知的华人喜欢随波逐流而不会去挑战现状;但是看到这些多人这么勇敢,过来参加这样的活动、进行抗议,我知道他们也有能力做这样的事,"Mia说。

"这让我想起(六四事件中)'坦克人'的照片,还有我最近看到的当时一些大学生的照片。他们看起来很兴奋,很高兴能在那里,为作为某件事的一份子而充满了活力。它提醒了我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所有人都渴望奋斗,并为自己的信仰而感到自豪。"

她认为年轻一代应该去主动了解"六四"这段历史,而这个话题应该被谈论而不是被回避。

"我认为历史上任何可怕的行为都是一个教训,不管这些可怕的行为是什么,都是一个重要的教训。"

同样出生在89年之后的Grace(化名)在儿童时期随父母从中国大陆移民到新西兰。她说最初听说这件事,是从父母那里,之后也通过媒体了解到更多信息。

"据我了解,当时的中国比较进步和开明,人们觉得自己可以那样做……那是一个比较黑暗的时刻,"她说。

Grace说,她一位同龄的表亲直到从中国移民来到新西兰之后才知道这件事,此前完全没有听说过此事。

"这些内容受到审查是非常荒谬的。我知道中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审查也是出于一定的原因。但我认为如果你足够幸运,有机会了解这件事,你应该去了解,"她说。

"因为这是历史的一部分,就像其他国家做过可怕的事情一样。他们仍然将其视为历史。它不应该被隐藏。"

她说,她在新西兰的朋友们大多也都知道这件事,但是不会去主动讨论。

"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因为如果你要引起对此事的关注,你实际上是在引起对中国当局审查的关注,除非你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否则没有人愿意这样做。"

最近几年从中国移民来到新西兰的Peter(化名)在"六四"事件发生时还不到5岁。他说自己是在北京上大学时了解到这一事件的。

"那时的社会环境和现今大相径庭,传播讨论天安门事件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毫无禁忌,加上初代互联网并未健全严密的审查机制,六四内容随处可见。"

他说,"六四"是一场"令人震惊的悲剧"且"无法避免",是一件"改变中国甚至(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事"。

来到新西兰之后,他也参加过本地的纪念活动,好奇在这个 "距离北京1万公里的地方,竟还有人记得、有人悼念"。

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知识和历史都会消失,"每一个离开中国的人都有使命去记录和传递无价的知识"。他认为对于新西兰的华人来说,了解和谈论这一事件很重要。

"每个时代对历史事件都有新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基于时代语境的讨论是必须的,而且讨论也是使其不被遗忘的途径之一。"

*注: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名皆为化名。

相关阅读

关于 About

A horizontally repeating motif of semi circular arcs in red to represent a bridge

RNZ Chinese is a dedicated initiative producing content for and about the diverse Chinese community in New Zealand. Radio New Zealand is an independent public service multimedia organisation that provides audiences with trusted news and current affai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NZ Charter. Contact the team by email at chinese@rnz.co.nz

RNZ中文 (RNZ Chinese) 是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 (Radio New Zealand, RNZ) 推出的专项版块, 致力于关注新西兰多元华人社区,提供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内容服务。RNZ是一家独立的公共服务机构,依据RNZ章程,通过多媒体平台提供值得信赖的新闻和时事报道。欢迎联系中文团队,电子邮箱: chinese@rnz.co.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