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for News Categories

6:57 am today

仅可远观:遍布新西兰海岸的“美丽生物”,可能成为致命杀手

6:57 13/1/2025
Common Blue Bottle.

僧帽水母(资料图片)。 Photo: NIWA

夏季是水母在近海最常出没的季节,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出于觅食需求,水母往往也会追逐小型海洋生物来到近海区域,但由于自身驾驭水流的能力有限,许多水母会因此被冲刷到岸边。

对于许多人来说,有毒的僧帽水母或许是最著名的一种。每年,新西兰西海岸都会有"僧帽水母出现在黑沙滩"或类似的事件。然而它并不是唯一一种,国家水文与大气研究所NIWA专家Dennis Gordon此前曾做客RNZ,对新西兰水母以及类水母海洋生物的情况进行过相应介绍。

新西兰海域水母种类

Moon jellyfish swarm in the cool autumnal waters of a fjord outside Tromsø, in northern Norway, illuminated by the aurora borealis.

海月水母(资料图片)。 Photo: Supplied / Audun Rikardsen / 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via BBC

据了解,新西兰几乎所有海岸都有水母出没的记录,尤其是在夏天。当人们赤脚踩在沙滩上时,脚趾间不止有沙子,也可能有水母。大部分栖息在新西兰周边的水母或类水母生物都是无害的(对于人类来说)。

新西兰大概有20种水母属于钵水母纲(即"真水母", true jellyfish),十字水母纲(stalked jellyfish)有7种,另有一种箱水母(box jellyfish)。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名为"樽海鞘"的桶形类水母生物,这类海洋生物对人类无害。不过,仍有一些能够蜇人的水母类生物需要格外注意。

会蜇人的"海中黄蜂"

  • 僧帽水母(bluebottle jellyfish):新西兰海域毒性最强的水母,被蜇伤后会引起红肿等情况,即便它被冲上岸边,对人仍然具有威胁;
  • 狮鬃水母(lion's mane jellyfish):体长从几十厘米到数米不等,其触手甚至可达36米,被蜇伤后会有严重刺痛感,此前曾与奥克兰一起致死意外有关;
  • 斑点水母(spotted jellyfish):体长与狮鬃水母类似,有白色斑点。蜇伤后痛感可持续多达20分钟;
  • 水螅水母(microscopic jellyfish):水螅水母体型非常小,通体透明,它可以被困在泳衣或头发里。当游泳者离开海水时,水螅水母会释放毒素;
  • 顶针水母(thimble jellyfish):与水螅水母类似,顶针水母也是一种体型微小的水母,呈红色,它们可以被困在泳衣或头发里。当游泳者出水时,水会从泳衣中排出,但水母会被困在织物和皮肤之间。水母随后将微小的刺线虫囊释放到皮肤上,引起过敏反应。

被水母蜇伤如何应对

Lion's mane jellyfish

狮鬃水母(资料图片)。 Photo: Lana Young / NIWA

网络上有许多被误传的蜇伤应对方法,比如用尿液淋在蜇伤区域,或者涂醋或酒精。不过根据新西兰卫生部的说法,这些方法并不安全。

人体尿液所含的化学成分和酸碱度不是固定的,并且卫生情况也堪忧;涂醋或酒精不治疗蜇伤,反而会加重灼烧、刺痛感(醋只对澳大利亚或热带箱水母蜇伤有效)。

新西兰卫生部建议:

  • 在海中如果不慎游入水母群,感觉就像是一头扎进火堆里--只不过是在海里的火堆。因此应迅速离开水母聚集的海域;
  • 尽快取海水将附着在皮肤表面的水母触手冲掉,如果无法及时获得海水,淡水也可;
  • 无法用水冲掉的触手应该借助镊子等设备手动移除,当没有合适工具时,也可尝试徒手移除,但应佩戴手套;
  • 将蜇伤部位浸入加热的清水中15至20分钟,对毒素进行灭活处理。注意,水温应该在不引起皮肤烫伤的前提下尽可能高(不超过45℃)。

用药建议:家庭常备的扑热息痛或布洛芬均有助于缓解蜇伤疼痛。

水母是海蜇吗?(知道你想问什么……)

海蜇的确是水母的一种,但并非所有水母都是可食用的海蜇。据中国媒体澎湃新闻此前介绍,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用海蜇品种大部分是养殖的,主要是面蜇、沙蜇、黄斑蜇等。比如沙海蜇,如果从分类上看,它是钵水母纲 - 旗口水母目 - 口冠水母科下的生物。

复杂的细分让普通人几乎很难分辨海中的水母哪些可食用、哪些不可食用。此外,海产养殖者捕捞海蜇还需经过明矾浸泡(用于固化蛋白质)、腌制等一系列流程,并不是捕捞后即可立即食用的,因此不建议普通人在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盲目尝试。

*关于新西兰的水母,NIWA也制作了一份科普指南。可点击此处下载阅读。

关于 About

A horizontally repeating motif of semi circular arcs in red to represent a bridge

RNZ Chinese is a dedicated initiative producing content for and about the diverse Chinese community in New Zealand. Radio New Zealand is an independent public service multimedia organisation that provides audiences with trusted news and current affai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NZ Charter. Contact the team by email at chinese@rnz.co.nz

RNZ中文 (RNZ Chinese) 是新西兰国家广播电台 (Radio New Zealand, RNZ) 推出的专项版块, 致力于关注新西兰多元华人社区,提供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内容服务。RNZ是一家独立的公共服务机构,依据RNZ章程,通过多媒体平台提供值得信赖的新闻和时事报道。欢迎联系中文团队,电子邮箱: chinese@rnz.co.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