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人"本能"的交往方式可能是未来新西兰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秘籍"。 Photo: Eruera Walker, courtesy of Manatū Taonga
一项新研究显示,毛利人"本能"的交往方式可能是未来新西兰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秘籍"。
这份名为"Te Hono a te Ao Māori ki a Haina: Māori approaches to engagement with China past, present, future"(毛利人与中国的交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报告由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会(New Zealand China Council)编撰。
报告就毛利人和中国人之间各领域的纽带进行了研究,从毛利人的波利尼西亚祖先自亚洲逐步迁徙,再到近代以来新西兰的华裔移民,以及两个族群之间的贸易往来、体育、艺术、科技以及医药研究。
Ace Consulting的研究人员参考了相关文献,并采访了对两个族裔之间交往有了解的毛利人及tauiwi(非毛利人)。
报告称,毛利文化和关系管理方式一直有助于打开中国市场、鼓励毛利人持续借助本民族的文化、习俗来与中国维系更紧密的经济纽带,并探索其他领域的新机遇。
报告指出,"毛利人与中国商业伙伴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经济往来,而是基于双方一些共通的价值观,比如manaakitanga(热情好客)、whanaungatanga(重视人情)等深层次的文化连接。"
"文化维度上的相似性让毛利企业与众不同,使其产品和服务更容易被中国市场接受。"
根据这份报告,当讨论到"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毛利人应该侧重哪些领域"时,受访对象认为,对华贸易、旅游、文化交流以及像艺术、时尚、数字IP等创意领域是重点方向。
新中关系促进委员会主席John McKinnon说,毛利企业以及毛利人与中国的交往是新西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未始终获得应有的重视。
他表示,毛利企业打入中国市场具有天然的文化背景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做尽职调查,并像许多其他企业一样遵循相同的流程。
"我们希望(这份报告)能增强毛利企业的信心,让他们在中国市场对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产品进行试水,看适应性如何。"他说,"我们也希望这能帮助来新西兰的中国企业,让他们对即将进入的商业环境有更深入的理解。"
McKinnon表示,这种双向的理解将让新西兰在整体上获益。
这份报告的第一作者Jason Mika称,毛利人与中国人之间的联系"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存在,两个族裔之间有许多共通的价值观。
尽管毛利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日益增长,但Mika仍然提醒毛利企业应做好充分准备,并加深对中国市场的理解。
"我们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假设进入中国市场,"他说,"我们需要带着尊重的态度进入,并愿意与具备(中国市场)知识的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Mika还指出,毛利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应该仅限于经济关系。
"(关系)不应局限于贸易、产品、服务以及商业,"他说,"还应有观点的交流、人员的往来,以及通过教育、研究这类途径发掘人类的潜能。"
报告指出,在所有品类的毛利相关产品中,有近半数是出口到中国市场的。不过由于疫情、经济不确定性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原因,这一领域的出口额从2018年的3.47亿纽元下降到2023年的2.39亿纽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