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一项种族主义研究的新西兰亚裔心理学学生表示,他们为了获得该行业的培训机会而去刻意"洗白"自己。
这项研究题为"按下恼怒按钮:亚裔心理学者在新西兰心理学培训中理解种族化"(Pushing an Irritational Button: Asian Psychologists Making Sense of Racialisation in Psychology Training in Aotearoa/New Zealand),于本月早些时候发表在【亚裔美国人心理学杂志】(Asia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上。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陈嘉豪(Kyle Tan)表示,研究结果揭示了种族主义对亚裔心理学者的普遍影响,凸显了系统性变革的迫切需要。
"我认为,我的研究中让我着迷的是关于种族主义的部分。" 陈嘉豪说。他是马来西亚华人,拥有社区心理学背景,目前在怀卡托大学(University of Waikato)做研究员。
"我认为亚裔社区对此进行了很多讨论,但对其的理解始终仅限于种族歧视或基于肤色的歧视。但是却没有太多人试图从比较细微的层面来探讨种族主义的真实情况。"他说。
在这项研究中,陈嘉豪和他的同事采访了四位拥有不同移民历史的亚裔心理学者。
受访者表示,他们需要"洗白"自己才能获得实习机会。
例如,一位受访者谈到了自己在被一个实习项目拒绝后,如何尝试成为一个不同的人,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直到其申请最终被接受。
他们还指出自己会刻意避免讨论让欧裔同行感到不舒服的种族话题,并讨论了亚裔学生缺乏文化支持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受访者指出,当一些欧裔遇到不同肤色、文化和举止的亚裔学生时,可能会触发他们的"恼怒按钮"。
陈嘉豪表示,自己的研究对"白人心理学"(white psychology)进行了审视。
"这意味着什么?"他说。 "就是人们期望你是白人。在这个被同化为白人的过程中,作为亚裔意味着什么? 作为亚裔,我们经历了什么?我们是如何被遗忘的?我们如何受到排挤,或者是否存在任何文化劳动(cultural labour)?"
陈嘉豪说,"文化劳动"一词指的是亚裔学生被要求在与亚裔相关的课题上展现出对亚裔知识的专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没有任何针对(亚裔学生)的培训来培养他们关于亚裔的知识和能力。"他说。 "但是,因为你是亚裔……人们就期待你应该了解有关亚裔的一切,并且你应该向其他同学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该研究呼吁亚裔心理学者勇敢地面对制度性种族主义,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变革"。
研究称:"亚裔心理学者必须积极主动地用反种族主义框架来武装自己,以有效地对白人种族框架进行挑战,创造有利于亚裔心理学繁荣发展的环境。"
最近,陈嘉豪成立了一个"新西兰亚裔心理学团体"(Asian Psychology Collective Aotearoa),聚集亚裔心理学家和学员,以便更好地应对系统中的种族主义。
奥克兰大学心理学博士生Charlene D'Silva幼年从印度移民而来,她也是这个团体的一员。
D'Silva表示,学术界缺乏亚裔内容,并呼吁各机构对课程安排进行修改。
"很多学生……学习这种以欧裔视角为中心的心理学,而且大多是在最后他们才会接触一些亚裔心理学的内容或学习亚裔心理学的可能性。" D'Silva说。
"他们说,他们必须忘掉所学的东西,然后去了解心理学在他们的文化中意味着什么,而这一切都是他们都必须依靠自己,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没有得到任何指导。"她说。
她说,亚裔心理学不应该只是被"象征性"地纳入课程,而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术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
出生于台湾的实习临床心理学家吴凯恩(Kahn Tasker)也参与了这个团体。他认为,了解心理学模型的历史和文化根源非常重要。
"令我感到非常惊讶的是,我们使用的许多被认为是来自西方的、基于科学证据的治疗模型,其实是从亚裔观点、亚裔哲学、亚裔认知和存在方式中汲取和受到启发的,只是它们被重新包装或者被挪作他用。"他说。
吴凯恩说,课堂上往往缺少对某些模型的背景和历史的介绍。
"在教授与亚裔心理学有关的具体内容方面,教学中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是一个起点。" 吴凯恩说。
"我们可以开始拿回一些(属于亚裔的)知识,并弄清楚它的含义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其用于每个人。"